利润表下载【青春语文·陈晓东“一字立骨”法研究(十二)】一字立骨《观沧海》-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陈晓东“一字立骨”法研究(十二)】一字立骨《观沧海》-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如果为《观沧海》选择一字立骨,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我选择立骨之字为“观”,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从题目入手,观沧海
    观之音:
    由读“观”之音入手,体会观之音的特点。学生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引导学生与“看”的读音进行对比,体会发出声音的不同特点。
    小结:发“观”的声音的时候,刘梦夏口腔、颅腔产生了共鸣,声音浑厚,而“看”声音短促,声音只是局促在口腔中;因此当你读《观沧海》,可以感觉一种浩然之气在心底喷涌,一种雄浑之气扑面而来!
    沧海,就是大海!为什么题目不能写成“看大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观沧海,读起来气息雄浑、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且有一种文言范儿,让人眼前顿有一种苍茫和辽远之感。读题目,我们就感觉到了一股浑雄之气。
    观之意:
    《说文》曰:“观,谛视也。”百度百科:观,看,察看:视觉。对事物的看法,分为心观与眼观。

    二、结合内容,观沧海
    眼观之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之地,为什么选择碣石山记忆调教器?
    想要望远,必须登高。补充王之涣《登鹳雀楼》,王安石《登飞来峰》,陈与义《登岳阳楼》。我高中时候,与二三好友,登临碣石,险峻秀美,山顶上凌空飞出一条长廊,利润表下载上书四个遒劲大字——碣石观海,相传为曹操当年碣石观海之处。
    一位水手看大海,他关注的可能是哪里有险滩斗鱼杨博,哪里是航道;一位游客看大海,看到的可能是鸥翔鱼游,看到的是景色美不胜收;而曹操眼中的大海,他看到了水波,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为什么曹操看到了如此之景?
    一个人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赫姆雷特,那不同的观者即使看同一个事物,也会看出不同的特色,心中生出不同的感受。
    想一下此时是什么季节?秋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天一般而言,你看秋天的景色会有什么感觉?(萧瑟、凄凉)
    宋玉《九辩》(节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海林报恩寺。”
    韩愈《秋字》)(节选):“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神州鹰。况与故人别沙丘魔堡,那堪羁宦愁。”
    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节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变脸的原理,那堪风雨助凄凉!”
    我们看曹操眼中的秋景:
    水波: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白草:丰茂洪波:涌起
    明确:虽然秋风萧瑟,但是字里行间却无半点萧瑟之气,字里行间的一种慷慨,一种豪放,一种勃勃生机。为什么?我们再看曹操心观之情——

    心观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表达一种阔大的胸怀,一种豪放的激情。
    为什么曹操眼中有这样的景?心中有这样的情?
    此时引入背景介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关银屏无惨。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你想他会有什么样的志向马场良马?

    诗言志,联读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主席抒发了对新社会高歌猛进、欣欣向荣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而曹操抒发的是渴望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透过名家观《观沧海》
    唐朝史学家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清代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
    清代诗人沈德潜: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透过历史观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殃金咒,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作者陈寿

    透过现实观自己:
    作为清华附中清澜山学校的学生,你通过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爱之诡计,你收获了怎样的思想?
    教师明确:
    1.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2.少年当自强。
    3.时势造英雄,我们要敢做时代的弄潮儿。
    布置作业:写一首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