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一篇教会你! 董腾老师干货--高考语文宝典

    周梦晗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的解题技巧,一篇教会你! 董腾老师干货|-高考语文宝典

    周梦晗点击"高考语文宝典"关注我们

    哒哒哒,小伙伴们好!
    还记得上次我们讲的修辞手法吗?
    回忆一下常考的五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还记得它们的作用和用法吗?
    对学习过的内容要记得时常巩固哦~
    今天,
    我们学习一下诗歌的手法题的第二类
    “表现手法”
    到底怎么来get呢~
    1
    ①用典
    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
    【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
    【答案】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子>
    1.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
    3.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小知识】
    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
    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②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
    碰到了这种手法怎么答题呢?
    看这里啦!
    诗句“xx”应用xx的典故,说明了…….(此处回答典故主要体现的内容)表现了诗人……(诗人对应典故想表达的感情)
    2
    ②对比、对照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作用:使读者感受更加深切。
    分类:时间对比、空间对比、性质对比。
    关键词:唯/惟。(关键词)
    常见对比方式:时间:古今
    空间:内外(前后)
    性质:优劣
    <例子>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重点(两首诗对比例子详细分析)
    3.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
    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的这首《过华清宫》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以上是对两首诗歌详细的分析~小伙伴们要从里面总结答题的方式哦~下面就是标准答案啦~
    【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总结一下,
    对比手法在答题中是怎么应用呢?
    方法: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后几句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情感
    3
    ③衬托
    定义: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有正衬、反衬。
    分类:正衬、反衬。
    1)正衬: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2)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
    衬托有主次、偏正之分。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用以下图示帮你搞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小知识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例子>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析:
    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
    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
    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
    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其次,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例子—对比>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解析:
    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
    <例子—衬托>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
    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
    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
    <小知识—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例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解析:
    例(1)乐景衬乐情,用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例(2)哀景衬哀情,用分离时凄切悲凉的意象,衬托着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例(3)以美衬美。诗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而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美衬美和以丑衬丑都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属于正衬。
    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
    例子:
    (1)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解析:
    例(1)以动衬静。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例(2)乐景衬哀情。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例(3)哀景衬乐情。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也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4
    ④象征
    定义: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意象:梅花、柳树、杜鹃、梧桐……
    意象整理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君子。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4、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5、莲: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
    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7、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红豆: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0、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12、黍离: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亡国之悲)。
    13、丁香:愁思或情结
    1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19、桃花:象征美人
    20、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21、牡丹:富贵美好
    22、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3、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24、斑竹/湘妃竹。泪水,悲伤。
    25、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26、桑榆。比喻人的晚年。
    27、红药。代悲苦。
    二、动物类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渲染气氛,思想、离愁、羁旅等)(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
    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5、乌鸦: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搭配。
    6、蟋蟀:思乡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7、鸳鸯:夫妇恩爱
    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9、青鸟:信使
    10、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身世浮沉之苦。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11、猿啼:凄清、哀伤、悲凉(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飞鸟:(自由的灵魂)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3)乡愁、羁旅、漂泊
    三、器物类
    1、酒/杜康: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2、船:漂泊、自由
    (1)舟的漂泊意象
    舟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这种特性正如那飘泊天涯的诗人,因此,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诗人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漂泊他乡始终都是诗人的一个心病。诗人的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漂泊天涯,伤感之情久久回溯于诗人的心头。
    (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
    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两岸的风景都可以给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往往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现实中受制于种种约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两岸的美丽风景,那种自由行舟状态给诗人无以伦比的快乐,可以逃离世俗的喧嚣,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为诗人的一种止泊的理想场所。
    当诗人不得不随处漂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到厌倦之时,很多诗人都向往一个没有现实喧嚣的场所,很多人选择在水上生活,与舟为伴,与舟共度此生。
    (3)舟的愁绪意象
    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亲朋故友隔离开来,从此天各一方,因而,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
    (4)舟的“桥梁”意象,表达理想与志向
    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可以绝河渡水,有了舟人类边可以借助它达到彼岸,舟是桥梁是路一一种超越。连接起此岸和彼岸,于是舟便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一座桥梁。
    3、笛声
    (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
    (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
    附:羌笛: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5、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6、灯/烛:
    (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
    (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
    7、簪缨(冠):官位名望
    四、地点类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3、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5、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6、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7、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8、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10、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12、西楼、小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3、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4、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5、关山。指遥远的地方,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五、其他类
    1、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2、破晓:初现希望
    3、深夜:愁思怀旧
    4、鸿雁、尺牍、尺素:信
    5、后庭花:亡国。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8、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9、白发:愁苦、迟暮
    10、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
    (4)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12、莼羹鲈脍: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3、双鲤:以鲤鱼代指书信。
    14、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15、烛:相思、别愁。
    16、浮云:漂泊的游子。
    17、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18、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爱情的忠贞。
    19、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写恋情。也咏怀古迹。
    20、梅子成熟:喻少女情怀。
    21、连理枝、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
    22、画眉:此形容夫妻相爱。
    23、投笔:指弃文从武。
    24、请缨:喻杀敌报国。
    25、碧血/丹心: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26、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天狼”表示有战事。
    27、折腰:喻指屈身事人。
    28、汗青:指书稿、史书。
    29、五柳:隐者的代称。
    30、东篱: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
    31、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32、采薇:喻隐居避世。
    33、东山高卧:指隐居。
    34、赤松子: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
    35、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6、化鹤/归鹤:表人生变幻,反映消极的出世思想。
    37、梦蝶/化蝶:比喻做梦、梦幻。
    38、金乌:代太阳。
    5
    ⑤托物言志
    定义: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意:托物言志是针对文章整体而言的。(我们以上所讲述的修辞手法和前面四个表现手法是针对单句而言的。)
    (托物言志的物的意义可与象征手法里面的意象相联系从而答题)
    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例子
    【例句】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解析】借写瀑布,表达人生志向: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例题】
    《蝉》虞世南(唐)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借助)
    【问】作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
    【答案】1、手法:托物言志,1分;2、境界高远、名声在外,不是借助外界力量的志向寄托在“蝉”这个物体上,2分;3、表达了文人的清高品格,1分。
    2010全国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托物言志,1分;哪几句——解释一下,3分;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1分
    6
    ⑥借景抒情
    定义:借助描写景象抒发内心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大部分古诗都会应用这种手法)
    注意:借景抒情针对文章单句或整体都可以。
    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
    【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析】这是一首写早春晨景的词,“漠漠轻寒”是作者的感受,渲染了楼上孤寂的气氛。接着句句写景,最后一句,写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作者巧用反比,以情喻景,借景写情,此时诗境之中,情景浑然玉成,臻至一个情景高度统一的意境整体。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析】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此为情;三、四句便承一、二句而来,砧杵、秋山、荆榛、寒雨,缘情布景,是对“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例2: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析】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⑤景略情在:
    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析】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⑥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②以哀景写哀情:
    例1:“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蓼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陈亮《小重山》)
    【析】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
    【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例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③以乐景衬哀情
    例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 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知识点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2.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 柳》)
    【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析】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看了这么多需要好好消化呀,
    把这些内容掌握了以后,
    我们就能对手法题游刃有余了哦~

    上期答案
    1.【答案】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对偶:一二句、三四句:比拟:新月初学扇;
    2.【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3.【答案】比喻。用“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用“日”比喻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人当道,蒙蔽君王的深灰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感慨。
    4.【答案】:借代、反问。
    5.【答案】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感情。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哦^_^
    每日更新大量免费的语文知识、高分作文技巧、人物作文素材、高考诗词解析、名家美文共赏、哲理名言和学习陪读建议等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搜索yuwenbaodian
    或长按下图二维码即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