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衙内【视频】月薪一万是讨饭:比低薪更可怕的,是底层思维-世华

    【视频】月薪一万是讨饭:比低薪更可怕的,是底层思维-世华



    被人吐槽低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事实证明了人家的鄙视是对的。
    前段时间,上海一个为女儿相亲的大爷火了。当他公布了择偶条件以后,大家都惊呆了:
    征婚条件看学历和人品,“学历没有,你拿什么去挣钱。”

    更让人震惊的,是大爷的这句话:
    “挣钱挣得多的,是我的外甥。一年三百多万,这就是学历啊。你没学历拿什么去分钱。”
    “月薪五千、一万是讨饭狮牌雪茄。”
    这算是低薪阶层受过的最大暴击了。
    低薪被人鄙视,我们可以说是这位大爷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不是最可怕的事。
    最可怕的,是你用事实证明了他的鄙视是对的。
    01
    我想起最近有个词好火:隐形贫困人口。
    来看看官方定义:

    “隐形贫困人口”用来形容当下的年轻人,再恰当不过——他们不是真的没钱,而是赚钱速度远远赶不上花钱速度。
    02
    “隐形贫困人口”到底是怎么贫困起来,人民日报有过一个很精辟的总结: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1)“隐形贫困购物”:
    现在的年轻人,只有两种:有女朋友的为女朋友剁手,没女朋友的为自己剁手。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叫《谁在引导我们消费》,里面记录了外国年轻人对苹果手机的疯狂程度:
    iphone 5S出来的时候,主持人采访了连夜排队的年轻人,问他们觉得5S和5的差别在哪。一个年轻人说:
    “不知道,5S是最新款呗。”
    “颜色桂东天气预报。我喜欢5S的颜色。陈蓓琪
    ……
    结果就为了不同的颜色,不惜割肾也要买个新手机不二由美子,哪怕旧的才刚用没多久。
    (2)“隐形贫困饮食”:
    现代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比以前要低很多胡和生,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不存在的。
    一周六天全下馆子,剩下一天拿来睡觉。
    “隐形贫困青年”大多没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饮食的意义再也不是饿了补充能量,而在于满足口舌之欲,也就可想而知越吃越穷。

    (3)“隐形贫困健身”:
    花个好几千几万买个健身卡,请私教一个月至少6000,一切的一切,都只有一个功能:健身五分钟,拍照两小时。
    至于跑步、游泳这样的运动,根本不适合年轻人去做,因为不适合拍照。
    (4)“隐形贫困旅游”
    一个叫“她当家”的作家讲过这样一个事:
    她去马来西亚旅游,在街上碰到一对中国姑娘,20岁上下,手上拎着大包小包,里面是各大护肤品品牌、名牌包包。
    难得出国峰女壁女,她们最大的感受不是异国风情依灵修仙记,而是这里的折扣多么划算,比国内便宜多少。
    《中国青年报》曾经发布过这样一个调查:
    28.4%的年轻人是月光族,45.4%的人工作两三年要靠父母经济资助。而他们中间很多人,其实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03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变成“隐形贫困人口”,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
    2014年,BBC出了一档纪录片叫《谁在引导我们消费》,分析了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商品销售的秘密。
    这些心理,你绝对都有:
    A,攀比消费:
    最近《流星花园》重播,开场的一段攀比戏,虽然已经过去17年,但还是真切地反映了时下青年的普遍心理:

    《谁在引导我们消费》里面讲,从20年代开始,各大行业巨头都有秘密协议,要限制本行业产品的使用周期,称为“计划报废”。
    比如在照明行业,原来的灯泡寿命普遍是2500小时,但按照这项保密协议,灯泡的使用寿命被缩减为1000小时。
    谁敢擅自将自己生产的灯泡寿命延长温海波,都会被行业协会处以重罚。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手里的产品快速过期,然后买上新的产品。
    这样的行业策略一出来,消费者只要一看周围的人换上了新产品,出于攀比心理,也要赶紧换手中的产品。
    但问题是,到底是这种淘汰式消费引发的攀比心理,还是我们的攀比心理催生出了这么邪恶的消费模式,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B,焦虑消费:
    《谁在引导我们消费》的主持人雅克进行了一项美容项目:美容师先给他抽血,经过处理后将血清注入到雅克的脸上。
    “血清中的生长因子会能让人看起来、摸起来更年轻。”
    虽然这项实验并没得到严密的科学证实,但美容师因为这个项目还是赚得盆满钵满试客小兵。
    雅克说:“在我接受治疗之前,根本不在乎容貌松弛变老,直到我来到这里上口爱,我才觉得我应该开始担心这件事了。”
    商品生产者挖掘出我们内心最恐惧的事生死血符,比如衰老、比别人落后饭丰万理江,对我们进行精准打击,让我们乖乖地为了缓解焦虑而掏钱。
    但问题是,到底是这种焦虑式消费引发的恐惧心理,还是我们的恐惧心理催生出了这么邪恶的消费模式,也是只有上帝知道的余多多不多余。

    C,冲动消费:
    所谓“冲动消费”,是你虽然是个成年人,但消费的时候还是像个孩子一样,不加思考只凭一时热爱就掏钱了谦王煞妃。
    在美国、英国,每年光是儿童消费就贡献了7000亿英镑。商家不仅要从儿童的口袋里掏钱超级衙内,还要让青年像儿童那样掏钱。
    罗格斯大学的教授本杰明说:“成年消费者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会想得太多。看到一双鞋,他们总是会很犹豫,然后说还是下周再买吧。这是销售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他们更喜欢成年人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跑过来说:oh,我想要!现在就要!
    所以商家就想了一个妙招:信用卡。”
    外国的信用卡,在现今中国,当然就是某呗借贷平台。用花呗有多爽,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想象得到。
    “蚂蚁花呗”去年发布了一个《2017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里面就讲到:在中国,90后年轻一代是花呗的主力军,每四个90后就有一个在用花呗。

    以前哪怕想买,但没钱,申请信用卡也麻烦;现在不是,只要一刷手机,“大学生认证”、“坏账不追究”等各种手段借给你钱,让你快速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数据显示,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的中低消费人群,在使用蚂蚁花呗以后消费力瞬间提升了50%。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那么流行,因为你放下手机抬头一看,身边都是同路人。
    04
    就是因为这几种心理作用,“隐形贫困青年”很难戒断,往往出事。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甚至鼓吹“借钱花逼你有出息”。
    他们引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瑟里克曼教授的一项研究,这位教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月供压力没有使美国的年轻人懒惰,还迫使他们更加向上,追求自立!特别是因为月供压力,众多家庭开始注意理财、精心安排家庭收支流水,并催生出家庭财务规划这个职业,以保证每个月能按期交月供。”
    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年轻人从小就要比我们独立,哪怕是上大学的钱很多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
    而中国的年轻人在小时候被家里宠着,长大了还要啃老。
    我们从小缺乏金钱教育,你让这样的孩子工作以后把过度消费当做动力,这和家长既要禁止孩子早恋、又要孩子一毕业就结婚一样荒唐。
    这不过是为自己的买买买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接口。类似的毒鸡汤,还是少喝为妙。

    谁在引导我们消费?
    05
    要撕掉“隐形贫困人口”这样的标签,你需要良性的消费观。记账、量入为出、克制自己都可以。但其实所有良好消费方法的本质,都是一个:
    你要把钱花在“收益值确定”的东西上,挤掉花在“收益值不确定”的东西上的钱。
    所谓收益值少年血,其实是指你的使用频率。
    时刻恪守这一原则新家法粤语,你可以去掉90%的无用消费。
    当然,你也可以一如既往地继续无厘头消费下去。毕竟,“隐形贫困人口”只不过是一个标签。
    等到自己完全没钱的那一天,那你就大大方方告诉大家吧:
    我的穷不是隐形,我是赤裸裸的穷!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编辑: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