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8300【视频】桐城,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六尺巷文化

    【视频】桐城,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六尺巷文化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当日,安徽省桐城市以“世界无车日 徒步环古城”为主题诛仙后传,举办了桐城市“创建国家名城”誓师大会。当日,一千多名干部群众和环保志愿者们一起,沿着老街、六尺巷、文庙、紫来桥等历史文化景点徒步或骑自行车出行。
    众所周知,桐城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次活动,既是用实际行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理念,同时对于桐城来说,更是一次古城保护意识的普及和争创名城的宣誓。

    艰辛的历程
    桐城在1989年就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冷冰心。截至目前,安徽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历史文化名村25个,如凤阳、桐城、黟县、潜山等。
    近三十年过去了,桐城尚未晋级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经国务院批复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133座。而安徽则占据了5席:安庆、亳州、歙县、寿县、绩溪。
    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
    这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县城的还有河北的正定县、山西的平遥县、湖南的凤凰县。
    据知情人士透露,桐城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近的是2009年。当时,安徽省政府专文向国务院请示,将桐城市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核定桐城市东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组织的专家组已实地考察桐城。但由于一些原因,桐城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失之交臂。
    好在如今的桐城市委、市政府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加大历史街区、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重启争创进程。在六尺巷享誉海内外、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之际,相信桐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能早日晋级国家级!

    桐城的优势
    桐城位于皖中偏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处于“吴头楚尾”的通衢地带,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富有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
    01
    历史积淀深厚

    桐城人类活动的遗迹最早可上溯到中石器时代,现存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朱家墩遗址等众多遗址。夏、商属扬州;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桐树而得名;其后朝代更迭,建置沿革多变,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设桐城县。
    自明朝下半叶桐城进入尊儒重教的鼎盛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历史人物,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文化影响力。
    近现代以来,众多桐城籍人士直接参与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进程和重要历史事件唐山五虎,发挥了积极作用。
    02
    文化源远流长
    明清两代人文昌盛,为安徽地域文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也始终处于主流和中心位置。
    其一,桐城为我国正统儒家文化的广播之地,明末清初即已诞生影响南北诸省的桐城理学,至嘉(庆)道(光)之际成为程朱理学传承阐扬的大本营童年禁恋。桐城历代思想家尊奉儒家文化,兼容百家之学,建树卓著,影响广泛,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罕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
    其二,桐城为科举时代仕宦人才的输出重镇,崇文重读、应举报国的民俗风尚世代相传。据统计,明清两朝桐城一邑之地中进士者235人、举人793人、贡生509人,中榜人数为国内县域少见,发达的教育至今仍具有标本式研究价值。

    其三,桐城为古典文学的复兴中心,桐城文化人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推向了高峰阶段宁明新闻网。“天下文章出桐城”,这是《四库全书》编纂者对当年桐城文学盛况的赞誉。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作家王维琳,开创了体系庞大的“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与清朝国运相始终,归附作家1200余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流播最广、绵延时间最长的文学流派。

    20世纪以来,桐城文化教育依然勃兴,大家名流层出不穷,最著名的有美学泰斗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钢铁之父孙德和、历史学家严耕望、新月派诗人方玮德、文艺理论家舒芜、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痛苦的信仰。另外,由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该校历届毕业生中有多人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03
    历史遗存丰富

    全市已发现重点地面文物500余处,罗艳芳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桐城古城是中国城池史上唯一的圆形城池,兼具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布局方式与景观特征,是因循中国天人合一建城思想的城市范例,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古城墙高大坚固,是明代砖砌城墙的范本,为江淮各县之冠九星轮,享有“铁打桐城”之誉。后毁于抗日战争,现墙基仍清晰可辨。桐城老街随城池建设而同时诞生,基本格局形成于宋代,现存建筑以明清风貌为主。老街以北大街东西走向的古建筑为节点,东、南、北三条街道紧密相连,总长度1895米,古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老街及周边地区共分布有13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速滑刀。

    其中,桐城文庙至今已有700年历史,规模雄伟,气势恢宏,尽现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六尺巷名闻遐迩,懿德流芳,记录了桐城人谦和友善、睦邻礼让的生动故事宾媚人,曾为毛泽东主席处理国际事务时所援引借鉴;方以智故居——潇洒园曹福龙,见证了一代名人的成长与生活,至今朴素典雅,古意盎然;东林党魁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忠毅公祠,青砖黛瓦,古雅沧桑,是凭吊爱国忠臣的良所;紫来桥屡经修葺,古风依旧,白石凌波,玉栏照水,号称“龙眠河上第一桥”。

    古城之外,尚留存古墓葬、古遗址、摩崖石刻、革命活动旧址等大量文物胜迹;另还有孔城、练潭、金神、老梅、青草等古镇,它们曾依托水埠码头或交通要道,建成了繁华的商业街,与桐城古城形成了城镇功能互补、内学外商分工的整体空间格局。与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s8300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戏、桐城歌、十番锣鼓等,在海内外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04
    政府始终给力
    桐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及街区保护工作,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有力举措。
    自被批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该市加大了对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力度,组织制定名城保护规划,每年拨出专款对古建筑进行维护。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桐城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筹集文物保护经费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促进了名城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近年来,桐城市又相继制定《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三街一巷”保护规划,成立桐城市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沿街风貌区进行保护修缮,并多次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每年拨出专款对文保单位及古建筑进行维护修缮。

    ?精华推荐?
    两块古碑,在桐城、池州为何命运不同?
    双港——塑料王国的没落与消失
    欧家岭修路记 :高温下的追梦人
    汪河小学:想念我的那些老师
    大塘许大屋:山里的童年
    孔城南口村的清水塘
    【百人写桐城】古镇青草
    当国庆节邂逅范岗樟枫桂花节
    去嬉子仙岛,约吗?
    梦回新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