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的目标【雅昌专稿】既有“桃花源”还有“春江花月夜”:看古诗词在当代艺术中如何转换-雅昌艺术网

    【雅昌专稿】既有“桃花源”还有“春江花月夜”:看古诗词在当代艺术中如何转换-雅昌艺术网

    【编者按】“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来自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单单吟着这首诗都能感到一股清凉。今天,同名展览将在上洪荒意传海开幕喵玉殿,艺术家戴陈连将用一个清凉的剧场,展开对画廊从业者个体经历的叙述和想象。值得一提的是,戴陈连个展基本上都以诗词为名,比如“千军万马来相见”、“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展览海报
    在大众印象里,如果非要说古诗词和艺术的关系,大家最先想到的估计是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不太搭。可是回头仔细一看,跟戴陈连一样,不少当代艺术家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古诗词赋予他们灵感,然后用当代艺术的语言将古诗词里的优美意境进行转化,好看又好玩。
    【桃花源系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东晋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它的美好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成为当代艺术家不断演绎的对象。
    邱志杰:“桃花源”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1982 年,劳森伯格为了一睹中国宣纸来到中国安徽泾县。但那时红星宣纸因被认名为国家机密而处于保密状态,前往观看的劳森伯格被好吃好喝“软禁”在宾馆,他在泾县的经历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抑或是文献记录。2016年,劳森伯格中国大展之际,邱志杰对这一事件进行实地调研后何亚萌,安排策划了一出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多媒体声音艺术表演,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为镜去解读“劳森伯格在中国”这一事件。



    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表演中,题目取自《桃花源记》,其中融合了安徽泾县宣纸工艺造纸过程与造纸过程中的声音,以此来向劳森伯格的综合材料绘画致敬。同年十月,邱志杰和张梓倩两位艺术家再次联合策展,携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于北京金杜艺术中心举办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延伸展览和题为 " 忘路之远近 " 的多媒体声音表演。
    在邱志杰看来,“桃花源”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目的是经渔人之口舌告予世外之人这里的仙境般的生活。在叙述者陶渊明的心中,归隐实则是他一生的梦想。这种归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远离官场、隐逸山林河田雅史,而是他对恬静祥和、与世无争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劳森伯格和渔人的经历相似,“处处志之”而终不得见。
    徐冰:向往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活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2013年,徐冰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美术馆(V&A),被美术馆中庭的一汪湖水打动,他创作了大型户外装置《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座寄托了东方生活理想的作品,在V&A之后移师查茨沃斯南庄园,最后回到故国北京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局部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是徐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代表作之一,总重量超过60吨的中国山石,采自九个不同的地区,完美呈现了不同质地的人文山水风貌,仿佛古典山水长卷一般,环绕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草域创造出长达100米的装置。桃林环绕,桃花盛开,阡陌交通寻佛线,屋舍俨然,陶瓷烧就的鸡鸭家禽憨态可居鞠,虽然找不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人物,却可以在山洞隐蔽处瞥见纠缠在一起享受鱼水之欢的赤裸男女。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局部
    徐冰认为,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想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这正是徐冰创作这组作品的出发点。《桃花源记》的深刻不仅仅在于描绘了一个人人向往之的地方,连皇帝都动心了,而且“寻而不得”。通过这组作品,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也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看事情的态度的启示。
    【潇湘八景系列】
    “潇湘八景”原是宋代宋迪创作的八幅山水画题目,后来在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一组小令中声名远播狂龙传。这组名为《寿阳曲·潇湘八景》的小令宋汶霏,如八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湖南洞庭湖一带的旖旎风光,斯蒂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林的向往。因优美名称和特有境界,潇湘八景曾在中国艺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代艺术中也仍然颇受关注。
    郝量:知识考古诞生《潇湘八景》
    去年年底,郝量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个展“潇湘八景”探索者的目标,呈现艺术家近期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而创作的8件绢本水墨绘画,围绕这一主题寻找8个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局部),
    图片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雪色》是郝量“潇湘八景”中的一张,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冬季有雾霾的雪天。
    郝量一直专注于探寻作为文化概念的“潇湘八景”的历史演变逻辑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的张力。“潇湘”题材的作品最早打动郝量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张李氏所作《潇湘卧游图》,“那张画让我很感动,画中的每一处山尖都很漂亮,画面非常宁静。”从此,郝量开始关注“潇湘”这一题材。

    ▲郝量《潇湘八景——士游》,绢本水墨,2016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郝量《潇湘八景——万化》,绢本水墨,2015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通过图像和文本的研究fkzww,郝量发现,“潇湘八景”是“一个母题,不停地演绎,但都和所处时代产生关系。郝量的创作方式被称为“知识考古”,他对古代美术、文学、画论、文献的深入研究,以绘画转译文本,以当代演绎的方式回望传统。在研究文本中对潇湘的记录时,最打动他的是《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中的段落洪紫琳,郝量就把书中感知化的东西提炼出来盲袢综合征,“用徐霞客的感知来串联整张画”,完成了《士游》这件作品。
    梁铨:最美的景色在自己心中
    在郝量个展结束后不久,“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作为蜂巢2017年首展推出。此次展览梁铨携其最新近作以“潇湘八景”作为创作主题。展览为了将空间与梁铨的作品很好的结合,特意将百余棵竹子放置在展览,根据园林特有的程式进行设计冯喆朱珠。为呼应梁铨作品的意境,不仅在小径边摆放古人扶几弹唱的太湖石,还设有梁室案几和茶座。


    ▲展览现场特意将百余棵竹子放置在展览
    与郝量演绎的方式不同,梁铨在2010年所创作的《潇湘八景》并没有彰显任何的风景或者山水画笔法,而是抽取出中国水墨特有的“气势”——粗细线条的对比累积,氤氲色块的明暗重叠,以及大面积留白,用来暗示潇湘烟云的“气韵”,虚构“空灵”之意境。因此,在梁铨作品中,那些无法亲临的古老风景马洪刚,经过艺术家个人化的理解与转化,具有了一种更普遍意义的内心景观。

    ▲潇湘八景 , 梁铨 , 2013 ,
    墨、宣纸拼贴 , 90×60cm×8

    ▲当下之二 恐怖角, 梁铨 , 2010 ,
    茶、色、墨、宣纸拼贴 我爱涿州论坛, 155×105cm

    ▲天下 ,2015-2016 ,
    色、墨、宣纸拼贴 ,159.5×121.4cm
    梁铨没有亲身去过潇湘八景的生发地:“有很多湖南的朋友说不要来这边看景,最美的景色永远是自己心中的赢疾。”梁铨一直“以画临画”,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来进行当代的创作。在八景中,他最喜欢的是雾蒙蒙的山水中有一叶扁舟。他在ipad上查了很久,并没有找到能准确描述这幅场景的资料。在梁铨的个人理解中,“潇湘八景”并无具体对应的景点求子疏,而是一种意境,其气势随心境而化。
    【诗经】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37度梦幻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所描述的生活世界背后,隐存着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人类的生活形式在不断变化,而人心、人情却相去不远。在这个层面上,《诗经》所具有的那种情感与道德信念沸腾鱼的做法,最能唤醒人们珍贵然而沉睡或迷乱的内心世界。青年摄影师塔可为此着迷。
    塔可:只是模仿诗经的表现方式
    塔可自2010年起开始创作《诗山河考》这一摄影系列。塔可花了一年时间钻研《诗经》的文字以及大量的研究资料。他根据《诗经》中提到的地名作了一个路线计划,亲身拜访了这一个个地点。2013年,《诗山河考》中的九组摄影作品《雅?颂》、《秦风?豳风》、《王风》、《卫风》、《陈风》、《齐风?曹风》、《唐风?魏风》、《周南?召南》以及《郑风?桧风》首次同时展出,并以它们严谨的构图和简练的形式而引人注目。

    ▲塔可作品《诗山河考》系列之 周南·关睢

    ▲塔可作品《诗山河考》系列之 周南·汉广
    《诗山河考》中的摄影作品并不试图阐释《诗经》,而是通过另一种媒介来呼应《诗经》的创作手法雪中送炭造句。《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并增强了回旋跌宕的节奏感。拍摄过程中,,塔可尽力捕捉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每张照片都反映出作者对地域与风物的抚摩,以及和地域与风物的对话。

    ▲塔可作品《诗山河考》系列之 鄘风·定之方中

    ▲塔可作品《诗山河考》系列之 王风·黍离
    塔可先后从中美两国几个著名的艺术、工程和新闻学院辍学,因为他没有在那些学校找到他所真正寻求的;而《诗经》字里行间神秘的画面感深深地触动了他:“山河不会一尘不变,但山河孕育的精神永存。《诗山河考》凝住的是这一刻的山河,这一脉的精神。”
    作者:江静
    编辑:陶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