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翔两厢【韩锡璋悦读茶坊】《梁漱溟: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与王阳明谈“心”》-韩锡璋悦读茶坊

    【韩锡璋悦读茶坊】《梁漱溟: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与王阳明谈“心”》-韩锡璋悦读茶坊
    梁漱溟: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
    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地狱醒龙。
    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韩敏英。
    但是一般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偏不明此理。他们总是为感情所蔽飘信,而不能静心体察事理,从事理中寻出解决的办法蛏子怎么洗。
    我想说一个猴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在汤姆孙科学大纲上叙说一个科学家研究动物心理,养着几只猩猩、猴子做实验。
    以一个高的玻璃瓶,拔去木塞,放两粒花生米进去,花生米自然落到瓶底,从玻璃外面可以看见,递给猴子张可蕙。
    猴子接过,乱摇许久,偶然摇出花生米来,才得取食。
    此科学家又放进花生米如前,而指教它只须将瓶子一倒转,花生米立刻出来。

    但是猴子总不理会他的指教,每次总是乱摇,很费力气而不能必得。
    此时要研究猴子何以不能领受人的指教呢?没有旁的,只为它两眼看见花生米,一心急切求食,就再无余暇来理解与学习了。
    要学习,必须两眼不去看花生米,而移其视线来看人的手势与瓶子的倒转才行。
    要移转视线,必须平下心去,不为食欲冲动所蔽才行。然而它竟不会也。
    猴子智慧的贫乏,就在此等处。
    人们不感觉问题,是麻痹;然为问题所刺激,辄耐不住,亦不行。
    要将问题放在意识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以察事理。
    天下事必先了解它,才能控制它。情急之人何以异于猴子耶?
    还要注意:人的心思,每易从其要求之所指而思索办法;观察事理,亦顺着这一条线而观察。于是事理也,办法也,随着主观都有了。其实只是自欺,只是一种自圆其说。
    智慧的优长或贫乏,待看他真冷静与否。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
    我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短于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
    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摄,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荷任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
    没勇气的人,容易看重既成的局面,往往把既成的局面看成是一不可改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是一个有大勇的人。
    没有疯狂似的巨胆勇气,他是不可能开创出当时的新格局的。然而没有智慧,则此想亦不能发生。
    他何以不为强大无比的清朝所慑服呢?他并非不知其强大;但同时他知此原非定局,而是可以变的。
    他何以不自看渺小?他晓得是可以增长起来的。
    这便是他的智慧。有此观察理解,则其勇气更大。而正唯其有勇气,心思乃益活泼敏妙。
    智也,勇也,都不外其生命之伟大高强处,原是一回事而非二。
    反之,一般人气慑,则思呆也。所以说没有勇气不行。
    无论什么事,你总要看他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
    无论任何艰难巨大的工程,你总要“气吞事”,而不是被事慑着你。
    以上内容系文摘
    与王阳明谈“心”
    凡去过贵州修文“阳明洞”的人,无不会发出一种感慨:在这么一个偏僻之地,在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小洞天”(王阳明给山洞起的名字),居然会产生那么辉耀千古的“心学”。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悟道在贵州,然而他究竟藉何机缘而悟道?又确切无疑地悟了什么“道”,却似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以为,能够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在洞天野岭中逍遥自在,不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写下那么多的诗、文,并且结交朋友,收了那么多的学生,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智者,一个真正的悟道者。
    在《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这部小说中,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带领我们一步步进入到王阳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他在成道之路上如何艰难地前行:京师被杖、杭州逃生、别父入黔……,命运如惊涛骇浪,将他给一下子抛到了最边缘之处。
    然而,正因为身处边缘,却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悦翔两厢生命的束缚一经挣脱,精彩随之而来。
    贵州是一个山地省,尤其以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在一个个数不清的地下洞穴中,每天的清晨与黄昏,清、浊两股气流,都在天地间作着交换,而置身其中的人,格外感觉强烈。
    王阳明一到这里,生命的灵性忽然被唤醒了,向外部世界探索的一切道路都被堵死,他转而向内探索,于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的世界,他越走越远……
    事实上,王阳明对“心”的体悟和发现,并不是第一人。在这之前,先贤圣哲已经有无数先行者。在他之前的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吾心即宇宙”。强调直入本心,人在宇宙中的主体性,是陆九渊的一大贡献,也为王阳明指明了方向。
    但王阳明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陆九渊指明了方向,却没有指出一条现实中的道路。王阳明要将这条道路实实在在地“走出来”,就不能多番尝试:出佛入道,出道入佛,最后回归儒学,其一生中,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化,最后才归于正宗。
    王阳明的“功夫”,不尚空谈,而主张在事功上磨练。因此,他又并不只是在学堂里空谈,更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去亲历亲行,即所谓的“知行合一”。
    与王阳明谈心,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光明圆满、自在欢乐的生命。而这个生命所以会有时被我们忽略,会在这个尘世中感到困惑、伤感、挫折……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蒙蔽了心灵的光辉。要战胜这些欲望,就必须勤加修行,必须将自己的本心给解放出来。而这并非流于言语,必须实行苦修。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欲望膨胀的世界。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得不到”与“将失去”的欲望煎熬。我们要这个,我们要那个,不知不觉,每个人都成为欲望的“奴隶”。
    只有拂去尘埃,擦亮明镜,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才知道“人”是什么。

    与王阳明“谈心”,你会发现,原来一切的圣贤、哲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并不需要去仰视他们。事实上,“人人皆是圣贤”,我们并不需要去“成为”圣贤。那些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并不值得羡慕。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哪怕只战胜一个微不足道的欲望,你就离“圣贤”近了一步。
    和今天的大多年轻人开口闭口“我要成为亿万富豪”,和上百万人去争着考公务员不同,王阳明在当时的社会大势中,选择了逆流而上,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不肯妥协,始终坚持自己从小定下的“成圣成贤”梦想。这不能不令今天很多人惭愧。
    人贵有志,然而志有大小之分,有高尚与卑下之分,希望更多的人立大志开鲁天气,立高志,像王阳明一样大瑶山隧道,去追求一个光辉灿烂的理想,去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一个五彩缤纷的意义。
    与王阳明“谈心”,你还会发现,一个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只在于你内心的改变。正如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最细微的变化开始。
    我们很多年轻人,习惯于满腹牢骚大帝国cg,怨天尤人。如果多读一读王阳明,他们就会懂得:命运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才是“主人翁”,才能决定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王阳明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他是一个成道者,他走过的道路,也是无数圣贤走过的道路。他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500多年,可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他的同乡、后辈黄宗羲称他“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开一代史学、文学新风的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后来的学者也纷纷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不但在中国,在日本,王阳明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被认为是日本现代海军之父的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传为佳话。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中国十大匪城。”
    王阳明如此令人赞许,但他却并不倡导我们去“顶礼膜拜”,他用自己的全部人生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和他一样,勇于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在现实世界中奋力开拓,时时进取,那么,我们就会和他一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附录: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三国神隐记,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表弟凶猛,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戴南吧。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愚人食盐,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陈韵若,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无花蔷薇,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姜一郎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陈洁昊。”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以上内容系文摘


    山西市场导报 法院文化周刊 刊训:
    激情碰撞文化
    诗意表述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