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利【随笔】西宁-半文半艺

    【随笔】西宁-半文半艺
    这是我个人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印象,不地域,无偏见。时间长了,也许会有偏差。好的印象,坏的记忆,在不同的城市间会有混淆。但现在细细想来疏楼龙宿,每一个我曾经去过的城市,都有让我不时想念的地方……

    第一次和西宁有关联,是因为要去格尔木,坐火车路过。当时西宁火车站在翻修,车从城市的北边擦过,停在了临时的西站。火车路过这些没去过的城市时,我基本都会到月台上站一站,透透气,算是和这陌生的城市打个招呼。
    那是端午节前,车外的空气明显比西安凉好多。货运站临改的西宁西站和月台上勉强看到掩映在灰色板房后的荒山,都让这初次相逢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那一刻,觉得此行要去的格尔木都只是匆匆擦肩,更不要说这路过的西宁了。然而,从再次踏进车厢开始 这两座城市慢慢的用两年时间融进了我的记忆。

    西宁算是典型的西北城市孙晓雯。基础建设稍显老旧,主城区相对面积不大,城市道路不甚宽广,且杂乱。周围有山,基本没有植被覆盖。有河流经城市,但不足以改变城市布局华红兵。这几句话同样适用于兰州 。也难怪,西宁和兰州也就两个小时的车程吧田中实。国内相距最近的两个省会城市。但是不同于对兰州的印象,西宁让我觉得更亲近一些。
    最早对西宁乃至青海的印象都源自母上大人的口述。这也是我对青海觉得亲切的原因。后来较具体的认识就来源于杨婷了。作为在西宁长大的姑娘,杨婷形象的描述了一些关于西宁的细节。而我就记住了一条,在西宁住宿,好贵异形虫历险记。

    因为是夏都,西宁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房价是会水涨船高的。姚启凤高到,没房尾野真千子。所以最初在西宁出差的时候,住在哪,一直是我首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五一桥、昆仑中路、气象巷、西山二巷……在这些地方住过,也算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的了解了西宁 。
    我还经常在西宁的时候,西宁西站正在运营。因此得以经常从城区往西去车站。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往西的,记得是叫海湖新区。路很宽,楼也新,还有新建的体育场、体育馆异兽禁区。这里有这个城市最年轻的建筑,一片片新楼颇为壮观,但鲜见有人,空城般荒凉。几年过去,料想此时应该颇有人气了吧。

    西宁的北边是湟水,当时在五一桥住的时候每天路过都会在桥上看两眼。彼时湟水流量尚大,随说不上浩浩汤汤黑金教父,但起码应了句: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觉得古人关于思念的表达都是浪漫且实际的。有华丽的翅膀,却又脚踏实地,有理可依。比如,千里共婵娟。关山相隔的两个人 ,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个月亮。两个人和月亮,三点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场面,既浪漫又科学。比如,我住长江头。江水从我眼前流过,蜿蜒曲折后,终将流到你的面前。这意境,让我意识到,其实在文学素养和文化环境层面,我们是在倒退的。

    湟水北边的西宁不大,去过的地方不多 。知道有个地方叫小桥,也知道青海大学在那边,但一直没去看看。那之后过了几年,我去西宁投过一次标颤栗汪洋2。在我从未去过的西宁站下车,去我最不熟的湟水以北一个什么生物科技园。视线里是一个几乎陌生的城市,但却依然感觉亲切。
    我之前没去过的西宁站才是西宁火车站的原址 ,那时候已经翻修完毕。火车站在西宁的东边,和火车站隔河相望的有一个汽车站,我曾经从那坐大巴去过海拔四千多米的天峻。车站斜对面还有一个藏系的市场,除了骗骗外地人,和中心广场旁的水井巷一个性质。但这里更像集市,买卖的也大都是藏民。对一些没怎么接触过的藏族元素的人来说,应该是有挺有吸引力的。

    西宁的城东主要是回民聚集地。省内最大的清真大寺就在东关大街上。有几次周五从那路过,几条街口外就看见熙熙攘攘的带着白帽的人群。民族和信仰索隆的眼睛,确实令人敬畏。东城这块也有马步芳公馆,名字之前听过,百度上搜了下生平后轻扫商户宝,就没了兴趣。这些历史上有个名字的人,死了之后,就成了活着的人的工具。怎么评价,完全看评价者立场和需求。马未都说过,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城市主要布局东西向的西宁,城南地势稍高。印象较深的就是依南山而建的南禅寺。相对而言,其实我更喜欢“南山寺”这个名字。几次路过都想上去看看,也是未能成行。倒是去过凤凰山,从五岔路口坐了好久的车,一路向西。那是我有所求的一次拜山礼佛。也求了一卦,准与不准却还是只听了自己。至于其他,声名在外的塔尔寺就在西宁更靠南的地方,没有去过,也没觉得太过遗憾。

    但是由此确实明白一个道理 :很多事,想起来就去做,不要觉得总会有时间,总还有机会。你越觉得多的东西,越容易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你没放在心上,所以变化你也不会发现,直到质变产生,就只能接受结果。
    西宁能以夏都归为旅游城市,主要是此地夏季宜人的气候。杨婷说过,此地酒店,基本上都没有空调,用不着。避暑而来汐奴,城里的景点其实都是次要的,但说到吃食,西宁还是有自己特色的。
    我不太喜欢西宁这边的酿皮,和甘肃的有点像,口感上远不如陕西。上了高原,羊肉都是得试试的。手抓可以解瘾,但是挂着静了的羊油的冰抓(挂着白油就是静了,凉的手抓羊肉叫冰抓),绝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了的。同样无福消受的还有羊肠子,把羊杂剁碎塞到羊肠子里,想想就知道口多重了蒋道平。也在西宁吃过几次炕锅,许是没遇到好的,都不如格尔木。



    除此之外,不以羊肉为主,各种面食,炮仗、二节、面片等诸如此类,也都是只有当地才有的味道。

    面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我尝试过的面食中,食在当地,都是最好的味道。离了当地,就好似都没了魂。
    西宁有家牛杂也是颇为传奇。我在气象巷南口,纸坊街路南吃过一次牛杂。大早上早起,因为这种店就都只是卖个半晌。很简陋一店面,门口支一大锅,食客各自端着自己的碗,排着队慢慢前移林毅夫简历。师傅面无表情的挨个给人盛到碗里。有机会坐到桌子前的,那都得讲缘分。大部分人就只能捧着碗蹲到路边。以前财主施粥,应该也就这样吧。
    人最还原回动物的时候,就是为了吃。
    那牛杂的味道,我早忘了。但是这场面,却能在遇到相似情况下,时常想起。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小吃街。在西宁,这条街叫莫家街。印象较深的是家砂锅,一个桌子就一大砂锅就够了,各种乱炖。但是和西安、南京这些地方不同,莫家街的商业开发并不过度。大都是些本地的饭店、小吃。这是我觉得西宁最有诚意的地方。但有可能这个诚意也是被动的,地方不大,或者,还没开始。五四大街旁的商业巷,在我经常去西宁的时候刚刚开发。已经和其他城市的步行街亚伦格林,没什么两样了。
    西宁有个本土的连锁叫烧鹅仔,不同的店单买酸辣粉、包子、或米饭。这是种我觉得挺特别的经营模式仙都酱板鸭,不过味道也就罢了。反而是这名字,太过广东味,仿佛外来品牌。
    青海的省博在新宁广场那,西北这块也算是比较大的博物馆了。值当的去一趟,但我现在已经记不起里面有哪些特别的展品了 。我仔细想了想,除了西宁街道上杂乱的门牌号和东关清真大寺边上满街的白帽,

    我好像真没什么能具体回味起来的印象感觉了。即便如此,在说起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从未觉得陌生。
    我想应该是这样,食物的味道、街道的声音、城市的霓虹、身处环境中的心境以及看到的人和事,经历过的心情感受,都会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人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被慢慢磨灭,成粉成灰,然后又被时间揉到一起,成为另外一个记忆的存在。
    就像爱情,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后,你肯定说不出为什么爱。能一一罗列的,那还只是喜欢。
    对西宁这个城市,说不上喜欢,更说不上爱 。但我就是觉得,我在这待过,我觉得这地方还挺亲切。
    或者,亲切的不是城市 ,只是那个时候,行走在这个城市的自己 安利利。
    (完)
    【随笔】额济纳
    【随笔】一座城池 南京
    喜欢我们,敬请关注+转发谢谢!
    苹果用户赞赏请识别下面的二维码

    本文原创,转载媒体请注明作者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