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药典录【青海最美古村落】班前村:红军主力留下红色足迹-青海收藏

    【青海最美古村落】班前村:红军主力留下红色足迹-青海收藏合阳吧


    前 言
    在青海探寻古村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三江源地区,有时走上一天,也未必能看到一个村落。这致使很多人误认为青海没有村落,只有雪山、草地、帐篷和牛羊。 其实不然,只要你沿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往下游走,你就会赫然发现,原来青海的那些古村落特别善于隐藏,它们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大量藏匿在大山深处、河流之畔,甚至那些不起眼的树林中。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没有张扬或夸张的对外表达,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它们和中国任何地方都不一样的、独特魅力的一面。 来吧,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去揭开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或载入历史文化名村目录的79个最美青海古村落的神秘面纱。

    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和壮举,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奇门药典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迈克尔奥赫红军主力曾经在青海果洛州班玛县驻扎,并在这里留下弥足珍贵的红色足迹。

    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而班前村就是当年红军驻地。多少年来,红军曾抵达青海的历史被公认,并认为仅仅是小股红军“路过”这里。鲜有人知道,当时抵达青海的竟是红军主力,朱德、李先念、任弼时、贺龙等开国元勋都曾坐在班前村的草地上筹划行军路线。

    沿着玛柯河向南前行,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位于班前村南面的红军桥。这座桥,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经过的桥。红军桥是一座悬索吊桥死于威尼斯,桥长约50米,宽约3米,东西横跨玛柯河。

    1936年7月,由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八军八十九师、红军骑兵师、红军总部五局组成的先头部队,由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红军总部组成的北进部队,以及由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部、二军等共计3万余名中国工农红军,进入班玛进行筹粮休整,联合动员当地藏族群众与马步芳军阀奋勇激战,粉碎了国民党、马家军堵截红军的意图,红军顺利北上进入四川阿坝。

    和多数人一样,马步芳当时也认为只是小股红军来到了青海,给蒋介石的电报中也只是轻描淡写汇报了青海发现红军的消息。时至今日,解密的两封电报显示,当年来到青海的确实是红军主力。

    红军进入班玛后,尊重藏族同胞风俗习惯,宣传抗日主张,受到当地藏族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这短短的20多天日子里,红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给班玛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班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军进入班玛后,曾在班前村吉德寺、班前寺驻防休整,为防止敌人偷袭,红军在驻地修筑了哨所和掩体工事,至今这些遗迹尚存。红军在吉德寺休整筹粮时,因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每天要分散四处向当地同胞筹购粮食,都要通过这座吊索桥,之后红军从此进发四川时,也从此桥渡河。当地藏族群众为表达对红军的深切怀念,把红军走过的便桥修复后改称为“红军桥”,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

    绿、红、金这三种颜色构成了“三色”班玛。关于班玛的“红”刚才我们已经领略过了,接下来咱们就去看班玛的“绿”。
    班前村处于班玛县南部巴颜喀拉山南麓,一条俊秀壮阔的河流如丝带般环绕着她的肩颈,波光潋滟,那就是玛柯河——大渡河源头重要的一条支流。沿着玛柯河,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壳运动的走势,亿万年前印度板块北上与欧亚大陆聚合后产生的强大挤压,形成南北走向的巨大褶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迅速隆起,造就成高大山脉的地貌景观。高大的山体经河水的长期切割,形成了赤裸裸的大峡谷,经挤压的岩石垂直耸立着,显出其巍峨自由的身姿。峡谷上部的山坡上则是青海最大的原始森林——玛柯河林区郎毓秀。

    玛柯河在自北向南绵延前行的过程中,在无数群山之间划下了无数个S弯,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一块块开阔的土地,并形成一个个散落的小村庄,而班前村就在此列。
    犹如青藏高原上一颗碧绿的宝石,班前村被镶嵌在巴颜喀拉山脉的怀抱之中。金秋,是班前村最美的季节。玛柯河岸边森林中墨绿的松柏与金黄叶子的杨树相互夹杂,如打翻了的调色盘,五彩夺目。而此时玛柯河森林这种既青涩又成熟的表情,让人感觉它又像一个可爱的孩子。

    班前村的“金”色更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班玛是藏语莲花的意思,这里是三果洛的发祥地,也是果洛藏族文化的发祥地,藏语称之为“班玛仁玉”。古朴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在班玛得到充分体现,就整个果洛而言,班玛县境内寺院众多,寺院建筑历史悠久、特色独具,共有藏传佛教寺院23座。而班前村就有两座寺院,一座是坐落在玛柯河西岸的吉德寺,另一座是位于玛柯河东岸的班前寺,这两座寺院为班前村留下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吉德寺是青海玉树州境外现存的唯一噶玛噶举派寺院,据传是明嘉靖年间由噶玛米觉多杰(1507一1554年)倡议修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吉德寺修筑于半山腰,掩身于绿树丛中,它的身后是高高耸立的鲁塞拉姆山,寺前是汹涌东流的玛柯河,周围散布着错落有致而又别具风格的幢幢藏家碉楼。

    据相关资料记载,最早的吉德寺有1幢用4根柱子支撑着的经堂,里面供奉的唐卡、经文、佛像。经堂里还供有两块“佛足”、“佛手”印迹的石块。吉德寺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古藏文缩写体手抄本《长寿仪轨经》,这种字体被称为“吉布”。据说,这本经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研究古藏文书法的重要资料。
    班前寺背靠玛柯河东岸的瓦丹秀姆山,属宁玛派寺院。据传创建于1752年彭菲茗,为久治县白玉寺子寺。

    班前村独特的藏式碉楼,可以说在果洛乃至青海省有口皆碑。如果不走近它们,你很难想象在这高原地带会有如此美妙绝仑的旷世之作;而就在你走近它之后,眼前那一幢幢藏式碉楼,足以颠覆你对民居的理解。
    由于地理原因,玛柯河在行进途中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漩涡,当地人称它们为“措”。对于“措”这个字,当地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湖”的意思,如青海湖为“措温布”,还有“纳木措”、“班公措”等等,另外一种就是将水流形成的漩涡称为“措”。

    相传,在红军桥南部不远处有一处漩涡叫做“吉额措”,里面有一种名为“孜什”形似乌贼的水怪,常常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对于水怪的胡作非为,村民也只能望洋兴叹书连小说网。后来十世噶玛巴将两头犏牛的身体用护甲,再给犏牛背上两个填满羊毛的袋子放入吉额措内,当水怪误将袋子用利齿抓住时,受到惊吓的两头牛便顺势跑上岸边,水怪也就自然地被拖上了岸边荒岛求生记,自此水怪消失纸蜻蜓,生活在玛柯河岸边的人民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班前村碉楼是一种石木结构的藏式多层平顶民居建筑,藏语称“夸日”,碉楼一般为两到三层,高10米左右。一层设建筑的主入口,为牲畜棚,二层住人,三层为经堂和存放粮食的空间,屋顶设有煨桑炉,也用来晾晒粮食,碉楼各层之间以原木凿成的独木梯联系。
    班前碉楼封闭、防御性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建筑的门窗。据当地居民讲,早年的碉楼只在一层设一个大门,没有窗,有的只在建筑的外墙上开很小的矩形或三角形洞口,用来瞭望和射击磨喝乐。为此,人们还衍生出窗户越小、家中聚财越多的说法。解放后,随着社会局势的日益稳定,经济的发展,碉楼的防御性逐渐减弱位面神农,开窗的数量增多最贵钉子户,开窗的面积也明显增大,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碉楼门窗。即便如此,在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下,班前村碉楼的门窗尺度仍比较小。
    来源:海东时报 记者张扬 图片由青海省住建厅村镇处提供
    1、海东时报收藏与鉴赏栏目,由青海收藏网、青海省美协、海东市收藏家协会、海东时报联合主办。
    2、青海收藏为全省唯一收藏文化类综合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
    栏目热线:09728689538
    投稿信箱:756472410@qq.com
    投稿热线:18609717895
    感谢有你们,我们一直在路上!
    www.ebqh.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青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