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风流【音频】图说金融史·绅士银行家的旧影-金评媒JPM

    【音频】图说金融史·绅士银行家的旧影-金评媒JPM

    点上方金评媒JPM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 第二章 /
    英行时代
    第8节
    绅士银行家的旧影
    什么是英国人所谓的“绅士”? 传统上,它与社会上层的品质相连,如贵族拥有土地与财富,人格独立,承担责任,循规蹈矩,又礼貌幽默,风度翩翩,代表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与美德谷正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英国绅士”慢慢演化成为一种文化观念,贵族的华服垂落下来,可以穿在任何具有崇高品德和行为举止的普通人身上。这个传统文化中又注入了如马克斯,韦伯所阐述的新教伦理,如勤奋工作、节俭算计、为利润再投资; 也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信仰,如尊重财产权、相信市场、理性的精明、专业化和个人主义等。
    在凯恩和豪普金斯的分析中,他们把伦敦城里的金融家(包括保险、经纪、专业服务等行业)从“金融革命”以来所信奉的理念与实践,称为“绅士 资本主义”(gentlemanly capitalism),并把它和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工业资本主 义的理念与实践分离开来。工业资本主义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在其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各种严厉的谴责与非难。例如,实业家被视为一个阶级,剥削工人; 为了发财,破坏环境; 没有品味,毁掉了田园生活; 炫富奢华,制造 社会冲突。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埃德 蒙伯克说: 工业产生的压迫是悄无声息、令人室息的,因而也是最可恨的一种压迫。这种极端的批评,矛头指向的是在伦教城以外发生的资本主义现象。
    而伦敦城里的金融家呢(也包括其他与金融相关的服务行业),用凯恩和豪普金斯的话来说,实践的是一种有“风度教养”因而也是“谦谦君子”式的聚财方式。“绅士们好财远航技术,而且好巨额财富金不换酒,但是他们会用撬动权力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福王朱常洵。除此之外,他们不愿因为获取钱财的不当过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如此这般。“他们聚财的努力,和绅士的生活方式是相吻合的......虽然伦敦城是韦伯式的‘企业家’活动中心,它最终的特征,是绅士资本主义的一个分支。”
    两位史学家并没有把绅士银行家描述为道德天使,也没有说他们是伪装善人的妖魔。精明地利用财富与政治的权力,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谋利谋名,同时贡献了社会生活与人类进化,就是当年伦敦城里的银行家的真实面l。只要留意,今天仍常常可以看到代表这种精神的绅士银行家们的旧日身影。
    如果你前几年花过英镑,就可能已经和这一张纸币上的人物肖像打过照面。从1978 年开始,英格兰银行开始在英镑钞票上印制历史人物肖像( 另一面永远是女王肖像)三生道诀,

    以表彰他们对英国现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截至2013 年7 月,共有16位人物得到这一殊荣,其中的一位就是19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300 周年时,出现在50英镑纸币上的英格兰银行第一任行长约翰。霍布伦爵士。利雅卡特,艾哈迈德(他撰写了“二战”前英美德法四国央行行长的事迹)告诉我们报童模型,直到百年前,中央银行行长都是小圈子里的人物,虽在金融界为人熟知,但公众对他们不感兴趣。成为英镑上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年度人物那么风光,但- 张货币把昔日并非偶像的绅士银行家展现在百万公众的眼前,也足以说明英国人对这位“第一行长”的敬意。
    约翰。霍布伦先生是一位什么人物呢? 他生长在17 世纪伦敦一个新教徒的家庭,祖辈几代享有商业领域的声望,天妒风流而且获得了爵位。到了他这一代,兄弟四人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创造新的财富,并理性地参与了伦教城新的资本制度的建设华安保险官网。霍布伦本人于1689 年受封为爵士,1690年成为伦敦城市长。1694年,他们兄弟四人一起成为英格兰银行的创始股东,约翰被选为首任行长。银行成立的最初三年,正值英法酣战,战争提款机的压力几次导致英格兰银行的危机与混乱。霍布伦爵士是在王权、政府与股东的众目睽睽下运作英格兰银行,他却做得游刃有余: 政治上紧跟国王,选对了路线,同时有见缝插针的谈判技巧。国王想增加贷款,他就要求延长银行的特许权; 议会想清理以往留下的劣质银币,他一方面与皇家造币局长牛顿默契配合,一方面又借机推进英行自己的银行券。
    霍布伦爵士只做了三年的英行行长,得到的却是从国王到股东的信赖和尊敬。不过,从历史影响来说,他远不如另一位银行家内森,罗斯柴尔德(1777~1836)——一位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家庭但在伦敦为他的家族拓展了全球金融帝国的创业者。他的父亲和四个兄弟在欧洲数国的金融领域各有千秋,但没有一个比得上内森创造的超级传奇。他创造的那家银行,转战全球200年,现在仍在以家族的名字从事金融咨询业务。
    在18 世纪末的伦敦,传统的银行业与英因人所称的商人银行业( merchant banking万家主母,不仅提供贷款,也从事股权融资与市场交易)均已经形成行业规模。除罗斯柴尔德银行之外,还有多家实力雄厚的商人银行。其中的大部分已经被历史的浪潮冲得了无踪影,只有几家,名字在今日金融界仍有耳闻,如巴林银行(Barings )、施罗德银行(Schroeders )、拉扎德银行(Lazard) 等。我注意到这些商人银行的一个共同特点廊坊消费广场,就是它们的创立者多是来自欧洲大陆,最后却在伦敦金融城落地生根。内森,罗斯柴尔德1799 年先到曼彻斯特经营贸易,后来到伦敦建立了罗氏银行。罗氏家族的声誉,不管是损还是荣,皆与其来自法兰克福的犹太人背景分不开。

    巴林银行于1762 年开业,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商人银行之一,它的家族是来自德国不来梅的移民。施罗德也是典型的德国人的名字,两位兄弟1804 年在伦敦成立了家族银行。另一家名为施普莱( Brown Shipley) 的银行,创始人来自爱尔兰,时间始于1800 年。他们齐聚在伦敦城创业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英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历史学者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 说,英国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内向者优势,而是一个文化概念。任何人,不论血统如何,只要认同英国人的文化,就可以成为英国人,甚至被封爵位。伦敦城的“绅士资本主义”文化,特别适合于金融资本的生长。而且英国的绅士,可以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可以是通过后天努力打造而成的。这些第一代移民银行家的后代,后来纷纷上了公学,进了牛津、剑桥。罗斯柴尔德和巴林在19 和20 世纪的子孙,起码在学历上和举止上,已经是地道的英国绅士了。 白芝浩认为绅士银行家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威严,不是法律给予的,而是“公论”定义的,那是一个人的信誉带来的“特权”,意味着仅仅眷顾他们个人的特有机会。油画上的“绅士”形象、装潢考究的办公室、西装革履的打扮、举手投足间显示出的教养,都会使人对这种特权产生自然的联想。与这种威严相映成趣的,是古旧版画里的银行家,他们是对“特权”的一种讽刺,

    也画出“绅士银行家”灵魂的另一面。专横霸道,出尔反尔大海王,拟人利己,欲盖弥彰。 譬如这一张黄渤爱与愁,时间应当是在皮特首相强令英格兰银行停兑现金的那一年。
    憨厚的“约翰通灵干探牛”坐在柜合前。话都说不利落。他走了很长的路,如果银行不兑现,那他就不离开。但是一个银行职员巧舌如簧,反正这张支票是不能兑现,剩下的事,你自己看着办。让我们来判断, 最后恐怕是“约翰牛”要为皮特首相掏空银行埋单了。

    上面这张版画更为幽默与夸张,讽刺一家由大家出资合办的小银行,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周六关门后还想兑现支票的客户。银行家的出格不是对过了点的客户不能通融,而是他们的小聪明,把钟表的时间向前拨动,提前下班。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名为《守财奴》(The Misers )的版画,有两个正在摆弄账簿的金匠,他们的形象给人恰如其名的联想,最能说明当时英国社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抨击与警示。这张版画的原创出自16 世纪初年安特卫普的油画大师昆打( Quentin Massys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一查他的油画原作,对比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张作品从18 世纪起收藏在英国王 室温莎堡,它和昆汀的《货币兑换商和他的妻子》(The Money changer and His Wife)一样为人称颂神奇女郎。

    1820 年以后,这幅画被制成版画,多次在伦敦发行,上面的“Misers" 被版画师进行了再创作,变得有些阴险狡诈人皮唐卡。这个时代正值拿破仑战败后,英国政府的宽松货币造成英国银行业空前繁荣,小银行应运而生,不规范的现象五花八门,对小银行的监管制度却还没有制订。这两个守财奴传递给人们一则信息: 管钱的人并不一定会奉行“绅士主义”,英国的银行家照照镜子,就会看到自己一副令人生厌的欧洲大陆中世纪“守财奴”的嘴脸奇人异事。

    在英行大楼拐角,一个男人在跟踪两个打扮入时的女郎。版画的名字特别指明这个场景发生在英格兰银行附近,可能有几重暗示: 贵族少女可能是银行的客户,令跟在后边的人自惭形秽。财富不正像漂亮的女孩,引无数银行家在后面紧追不舍吗?
    “绅士”银行家这个概念和21世纪完全是脱节的,张瑶萱没有人会再去区分它与工业家的区别,或相信通过教育或封爵,就可以为自己的价值观或行为打上“品位高雅”的标签。但是,有没有一种银行家(也是企业家) 的观念确实更为“绅士”一些呢毛楚玉? 2009 年,一位当代优秀的银行家,曾任英国汇丰银行集团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格林爵士(也是一位英格兰教会的正职牧师)写了一本书: 《美好价值》( Good Value),分析了在全球化、网络化、精英化时代银行家的责任。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一个人可能是既有道德又是一位银行家(企业家)吗? 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发问,资本发展到全球化的阶段,已经在各种文化中落脚,它促进了繁荣、进步和交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才能匹配我们今天的财富创造的方式?
    格林先生也没有打算创造什么大模式,他只是给出了几个常用的词,这就是在做业务的时候,更“温和一点”,更“冷静一点"; 常常想到对环境更“友善一点”,对他人更“彬彬有礼一点”,更“仁慈一点”。这些听起来真的很有“绅士”的味道。或许这种文化观念,就是昨日“绅士”银行家留下的旧影。
    往期回听:
    1.1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皇帝
    1.2漂洋过海的白银之旅
    1.3东方文明的海外遗珍
    1.4币制税制改出新王朝
    1.5启蒙学者谈金论银
    1.6国家垄断公司第一榜
    1.7炮火与金融来到亚洲
    1.8季风贸易的“一口”通商
    1.9输掉了战争,赢来了世界
    2.1一座城的商贸金融基因
    2.2“钱荒”催生英格兰银行
    2.3一纸特许与一纸信誉
    2.4皮特大餐与咸丰钞票
    2.5先生,我是来收税的
    2.6强势英行与弱势商行
    2.7图说金融史·“泡沫”遗痕留在了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