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喷泉时间【陈氏天下一家亲】入闽迁台开漳圣王派——陈元光-陈氏天下一家亲

    【陈氏天下一家亲】入闽迁台开漳圣王派——陈元光-陈氏天下一家亲
    点上面“陈氏天下一家亲”免费关注
    陈氏天下一家亲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陈”,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陈氏天下一家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陈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乔迪·钱德勒,弘扬祖德蔡君如,敦亲睦族,造福宗亲,传播正能量!
    開漳聖王姓陳名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光州〈今屬河南省〉固始人。幼隨其父入閩,定居雲霄,遂為閩人。天生穎慧,氣宇非凡豆子先生,才情卓絕,不同凡響。生於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六五七年〉,飛昇於睿宗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年〉,享年五十有五。
    ——————————————————————————————————
    陈氏比较重大的变迁历程是入闽迁台

    有唐一代的陈氏入闽,影响极其深远。唐高宗时,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讨伐。后来陈政死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浴血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陈氏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这样陈氏元光一代就留在了闽南。陈氏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他们的留驻,给这块蛮荒的边域之地,带去了中原先进文明的曙光,也使这一带的经济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用曾经时髦的政治话说就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子孙也被称为“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陈政(六一六~六七七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在唐太宗、高宗时立有军功。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年)sp曹仁,为平息泉州、潮州土著民反抗,诏令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部屯守绥安(今云霄),实行“靖边”政策。由于土著民的顽强抵抗,乃退保九龙山(今九龙江上游)楼天城。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年)卒。墓在云霄县城西将军山,系唐归德将军陈政与夫人司空氏合葬,坐西向东。墓地外观有砖砌龟背形坟丘,高约一.八米、长七米、宽五米,后为砖砌挡土墙,前有墓埕、台阶及石翁仲、石兽、石华表等楼德吧。南宋时重修,清初毁坏。一九八四年一头肌,发掘清理出墓前宋代享堂台基及残石柱,上有“嘉熙四年(一二四○年)”题刻刘颖婷。一九八五年,按宋代墓制修复。
    陈元光(六五七~七一一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之子。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年),陈元光奉诏以鹰扬将军袭父职,实行屯垦耕战政策,招抚土著,安定地方。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年),诏命为漳州首任刺史,吏治严明,政绩卓著,对漳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景云二年(七一一年),死于征战。墓在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原葬云霄大峙原(今属漳浦县),项茜乔唐贞元二年(七八六年)徙州治,奉敕移葬漳州城北石鼓山云校排课。坐西北向东南,占地一千七百平方米。墓碑刻“唐开漳陈将军墓”,碑座刻梅花,坟前有墓埕五层,每层落差一~一.二米。两旁有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近旁大石上刻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在线数独游戏。一九八六年,漳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陈元光将军开漳一千三百周年重修此墓,并种植七里香、凤凰木、柏树等绿化环境。陈元光(六五七~七一一年),字廷炬,号龙湖,祖籍河南光州,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十四岁随父陈政入闽;在闽共四十二年,为开发漳州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不愧是开发漳州地区的第一人。
    实施“畿荒一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
    陈元光自幼饱读经书,深受忠君报国、王道仁政的影响,当乃父陈政在奉诏入闽南平乱八载,惫极劳瘁而逝之后,他承父职代领戍闽唐军,就感觉到父之平乱政策带来的弊端是:“元凶既诛时保雅,余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诛之则不可胜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对叛乱的“蛮獠”山民,采取以抚绥为主的策略,区别首恶与胁从,重点打击首恶分子,即“落剑唯戎首,游绳系胁从”(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冠诗》)。并实行“且耕且战”耕战结合的政策,在九龙江北溪浦南一带建立“唐化里”,又在云霄漳江之北建“火田村”,以开荒生产,营建村宅,安置军眷,做到粮食自给、兵不扰民。他还通过多种管道,争取大多数“蛮獠”的归附,下力气招抚流亡,于是土著群众“负耒耜皆望九龙江而耒”(《白石丁氏古谱》)。对这些归附的“蛮獠”,陈元光“抚而籍之”,并免除其赋税徭役。这一政策的实施赢得了人心,缓和了民族矛盾,使荒凉的九龙江两岸“渐成村落,拓地千里”。
    为了进一步促使当地山民改变陋习,融入主流社会,促进“胡越百家,愈无罅隙”。陈元光提倡民族通婚,鼓励部将与当地女子结为秦晋之好。这些政策的施行,极大促使汉畲民族的融合,并推进了还处于部落时期的畲族的封建化进程山东一卡通。
    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取代刀耕火耨的落后生产方式
    唐初,生活于“泉潮”之间的山民仍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其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他们“伐山而营,依山而猎”,“火田畲种无耕犊”(陈元光《龙湖集》)。针对这一现状,陈元光则积极推广铁器农具,牛耕和曲辕犁,大力提倡精耕细作,兴修水利,使用筒车提灌农田,实行双季稻生产方式。
    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生产技术和措施的应用,漳州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第一次得到提高,沿习数千年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至此画上了句号。
    创办学校,化蒙昧为敦伦
    作为一代儒将的陈元光,深知“兵革徒威其外,礼让乃格其心”“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在兴庠序”的道理,因此,当战乱甫定,他就向朝廷上了《请建州县表》的奏章叶安婷,朝廷批准了这一奏章。垂拱二年,漳州得到正式创建飞渡卷云山,由此唐王朝各种制度法令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得以推行和传播。“化蛮貉之俗为冠带之伦”使“荒陬蛮獠尽沐皇恩”余烨彬。他在州郡职官中设专司教育的“文学”一职,主持乡校事宜,并在浦南唐化里创办松州书院,这是全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被载入新近出版的《中国教育志》一书中。陈元光让其子陈王向在该书院主持讲授,聚生徒四十人,成为漳州学校教育的源头。学校的创办,不仅达到“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陈元光《龙湖集》)之目的,而且使漳州迈进封建科举制度的轨道。
    通商惠工,发展经济
    建置漳州之后,陈元光十分重视发展经济,他劝农通商惠工,教育儿子和部属要“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陈元光《龙湖集》)。在他政策的感召下,官民开荒垦田,种稻种茶养蚕,发展多种经营,形成热潮,处处是“较斧开林驱虎豹,施罟截港捕鱼虾”(陈元光《龙湖集》)。在漳州大地上,呈现出:“火田黄稻俱甘旨,纲水金鱼洽醉醺”(陈元光《龙湖集》)、“农郊卜岁丰,帅阃和民悦”(陈元光《龙湖集》)的喜人景象。此外,晒盐,造船,制瓷,治陶,冶铁,织染,农机具制造等中原手工业技术也在这里得以传播。“海船近通盐”(陈元光《龙湖集》),既道出了当时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制盐业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初步繁荣。
    传承中原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陈元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喜诗赋善吟咏。陈元光建漳之后,又在传承中原文化艺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且影响深远,包括诗赋唱和、闽南方言语系的形成、戏剧艺术、饮茶文化、民俗、宗教、祭祀文化等等,都能找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的痕迹。其中陈元光《龙湖集》诗集为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文献。该集收有陈元光诗作五十篇,除了其中七篇已收载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全唐诗外编》之外,尚有四十三篇为珍贵的唐佚诗。
    福建漳州文明的开创者
    一千三百多年前,河南固始人陈元光随父唐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固始八十七姓、近万名府兵南下入闽,驻兵云霄,息乱安邦,开创了漳州的安定与繁荣,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圣王”。陈元光这一创举不仅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为中原文化在闽粤台等地及东南亚各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今,祭祀“开漳圣王”的祖庙云霄威惠庙仅在台湾的分庙就多达三百多座,每年从海内外各地前来云霄寻根问祖、拜谒先贤的信徒络绎不绝奸臣之女。
    陈元光为何“唐史无人修列传”?
    被世人尊为“开漳圣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将军,是漳州的创立者,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新、旧《唐书》上均未为其载立传记,这未免让后世人感到疑惑和遗憾。其实,纵观历史长河,正史无传的历史名人不独陈元光一人,比陈元光职位更高,且也于野史、方志、家乘不乏记载,但却同样是正史无名者大有人在。陈元光唐史阙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大唐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数据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以致陈元光于“唐史无人修列传”。但是,凡有史识者应不致认为唐史无传而去怀疑有否陈元光其人及其伟大的功勋。
    唐史虽然阙载“开漳”名贤陈元光及诸部属的事迹,但却又明确记载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见《旧唐书.地理志》);又如《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笔者按:《新唐书》刊行于宋,其时漳州治所已经再次北迁至今芗城区又越四百年,故书中言“漳州以南”)。
    及北宋,有一位丰五年(一○八二年)进士、漳籍人吴舆(官至奉议郎、潮州府通判)着有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较明确地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蛮、潮寇患,奏置州郡丝芙兰会员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称隋闽州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细思吴舆着《图经序》之时,上距陈元光殉职只不过三百余年,时间甚近,其所采用的史事、人物当然不谬,应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辑纂的官方文书档案分类汇编《宋会要辑稿》,其中的《礼类.二十》,有一篇近三百字之多的《陈元光祠》,又较详尽地记载了宋代自神宗熙宁八年(一一一三年)六月追封陈元光为“忠应侯”始,此后多位宋皇又先后对陈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孙等人追赠的封号。此篇所载之事,迄于南宋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年)九月,加封陈元光为“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同时还概括性地记录了陈元光生为名将,惠泽子民,殁享庙祀,奕代馨香的光辉形象和升华过程,资料弥足珍贵。此部官书档案《宋会要辑稿》的成书年代,距陈元光在世时间亦不过四百五十年,尤其属官书档案集,大雁塔喷泉时间其所载之事更具权威性,固然可为信史。
    此后的近百年元代时期,汉文化曾遭严重毁废,文献资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献更是首当其冲,能幸存的多是残缺不全。造成后人研读地方史事常遇文献断层,不得已而求助于族谱家乘、口碑野史。
    直至明季中期,社会基本稳定,各地官府复萌“盛世修志”活动。于是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由“赐进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赐进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陈洪谟校行”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可惜印量较少,传世甚为珍稀。查阅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存的图书总目,仅记录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已成海内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笔者尝两度随团赴台参与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得便亲睹并浏览了此部“孤本”漳州府志,还托人把此志书中的许多资料如《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礼纪.陈元光传》等篇章进行拍照,并复印返原携归进行研读。
    该篇传记对陈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记述与评价,是迄今所见记载陈元光传略的最早官方文献资料。阅该部志书之《序》,方悉书中资料有不少是采撷于“旧志”、“宋志”。由然可推测唐、宋时期都曾编修过漳州府志。莫道至今“古志”全无踪影,就连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志之时,也仅能获得“旧志”、“宋志”中的部分遗篇残稿。所以说,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中录载的陈元光传记,极有可能直接沿自“唐志”、“宋志”,决非后人臆想杜撰。此后的明万历至清乾隆乃至之后,福建各级地方政府陆续成书的《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多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中的有关开漳史事,特别是对陈元光的行状纪略,则多采录于氏族中所编的谱牒资料(或因“旧志”缺佚所致)。较之“正德志”所载,尽管有详略之异,但这些地志家乘,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与彰扬,却是一致的。
    而追寻陈元光的故乡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领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县)固始县,却由于开漳史事《唐书》阙载,其故乡亦仅存陈元光的前几代祖宗坟墓与祖祠于该县陈集乡(据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的原祖上辈原籍“河东”,后居固始),还有固始县安阳山顶的大庙,祀陈元光祖母魏敬(今称“云霄庙”)。豫省文献上现存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光州志.忠义烈传.陈元光》,始见载述“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光州曾于隋代一度改称弋阳),生于显庆二年(六五七)二月十六日”。
    此外还有粤省于清代及近代所编的《潮州府志》或《陈氏家谱》等数据,亦记载着陈元光的史事,对其功绩的褒扬与闽省诸书基本一致;唯对陈元光之籍贯却说为广东。经查核相关资料,知其误将同时代的番禺县另一位同名姓的陈政,臆想为陈元光之父,故有粤籍之错谬。其实此说并无任何可靠数据堪为左证。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陈元光其人其事,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是有因有据,名副其实的。(方群达文)
    开漳文化的发祥地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南迁,入闽教化,对于开发福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迁闽越的移民大都来自河南,其中,发生在唐初的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事件,开创了漳州文明的发展史。
    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年),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獠啸乱”,归德将军陈政奉诏出任岭南行军总管,与其子陈元光先后率领府兵九千多人,来到这七闽与百粤交界的地区平乱,并首先在今天的云霄县开屯建堡、播传农耕,结束了闽南地区刀耕火种的时代。陈政病逝葬于云霄将军山。他的儿子陈元光袭职,经过大小百余次的战斗,终于平定了闽南一带的“獠乱”,并于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年)奏请朝廷创建了漳州府,从此教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开创了漳州一千三百多年的基业斗鱼米希尔。漳州最早的治所在今天的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西林村地处漳江之畔,故州以江名,得名“漳州”。陈元光即为首任的漳州刺史,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北宋政和三年(一一一二年),宋徽宗为其赐庙额“威惠庙”,祖庙在云霄城中的西门。云霄因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海内外广大漳籍后裔心目中的“开漳圣地”。
    闽南安定之后,陈氏父子从家乡河南固始带来的八十七姓府兵大都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些府兵都是以军人的身份入闽,并为开发和建设漳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皆以“唐朝军人”为荣,加之唐代强盛,威震海外,所以他们的后裔移居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称,并简称大唐江山为“唐山”,“唐山”因此也成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台湾人称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
    陈元光父子开漳的伟绩功勋历史上多有追封,然而新旧《唐书》却无事迹记载。这让人多少感到遗憾,不过,“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漳江两岸人民感念陈氏父子开发漳州的厥功至伟,建造了一百多座“圣王庙”,奉祀陈氏父子及其将佐。每年元宵节期间,民间都会举行“鉴王”、“走王”等隆重而独特的祭祀活动,如今,“圣王巡安”做为一种民俗,还成为了福建省第一批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漳圣王”的民间信仰,同时伴随着开漳府兵后裔移民台湾及海外的足迹,不断绵延开来。“开漳祖庙”--云霄威惠庙的香火远播,仅在台湾各地的分庙就达三百多座,东南亚各地更是数不胜数。多少年来,大批的漳籍后裔纷纷踏上故土云霄,寻根访祖,拜谒先贤,千年乡愁,随泪而落。二○○六年十月,国际开漳文化联谊会在新加坡举行成立大会,今年三月二十九日,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在云霄将军山下隆重举行,“开漳圣王”文化在其发祥地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开漳祖庙—-云霄威惠庙
    云霄威惠庙位于漳江边的云霄城西门外,地属云陵镇享堂村。该庙宇建筑规模较大,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六八四),古称陈将军祠,宋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赐名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一四六五~一四八七)里人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一九八五年元月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唯一被加载《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的开漳祖庙。二○○五年五月,云霄威惠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开漳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六六九年),年仅十三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闽粤边陲,实施绥靖开发,维护唐王朝实现国家多民族统一。父病殁后,元光袭职,拓地千里,开屯建堡,使边荒安定,岭表悉平,功封鹰扬将军。武则天垂拱二年(六八六),获准在云霄漳江之畔建置漳州治所,漳浦县附州治而设,旋继置怀恩县。陈元光受命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创办府学,兴农惠工,创立了光辉灿烂的开漳文化。在陈元光的倡导下,随军入闽的中原六十四姓将士携眷落籍漳州,并鼓励军中年轻人与当地民众联姻,加强民族团结,使军民安居乐业。景云二年(七一一)十一月初五日,少数顽寇纠党复叛,潜入云霄拜岳山。陈元光率轻骑抵御,遭叛将蓝奉高刃伤而卒,葬于火田大峙原,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陈将军殉职后,历代帝王对其开漳功业推崇备至,屡赠封号;民众则感其恩德奉为神祗,庙祀馨香,千秋不替。“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宋代漳浦县令吕王寿在《谒将军祠》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开漳祖地民众庙祀陈圣王的盛况,及发出公道自在人心的感慨。
    庙南北长约六十米,东西宽十八米,占地近一千五百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庙体三部分。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以门厅、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石木结构,周边为夯土承重墙。门厅左右各开侧室花天狂骨。庙左配“接待室”及碑廊一列。
    大殿正中设木雕神龛,祀陈元光与种夫人神像;座前置陈政神像。右侧设魏妈神龛,悬匾“女中豪杰”,祀陈元光祖母魏敬雕像,两侧撰联“巾帼长征临海峤,中原南下靖云霄”;左侧为许天正神龛,悬匾“建功南郡”,书联“同来启土标青史,共起兴文惠庶民”。大殿两侧设左右两处配殿,左侧为“王子”殿,右为王女“柔懿夫人”陈怀玉殿。大殿内存明代方形石炉一座,宽○.八米,通高、厚各○.五米,下立四足,正面镌“崇祯壬申(一六三二)春王正月金浦刘登枢舍”楷书,是现存庙内年代较早的石雕文物。庙内梁架上都施以浓墨锦彩,这些人物故事与花卉图案,与瓜柱、楣枋、雀替等圆浮雕装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荟萃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我国南方典型的建筑装饰风采。
    门厅为三山形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横枋上分悬“功德在民”横匾,系当代著名隋唐五代史专家、厦门大学韩国盘教授题书,是对陈将军祖孙开发漳州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
    云霄威惠庙是漳州市开展中外与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海内外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庙内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台圣宗”、“圣德覃恩”、“惠泽四海”等,都是宝岛台湾“开漳圣王庙”献赠的文化礼品,又是两岸神缘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台湾文化根在大陆的有力证明。
    陈 氏 天 下 一 家 亲
    家谱 | 祖训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